镜画者文集


生查子(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老生常谈》读书笔记

作者:资中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

P1 原文:《不尽之思》所写都是平生接触到的人和事,在回忆往事中感到值得一写的,大部分是我个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

札记:可参读。

P2 原文:如果说散文,我倒觉得我另一个集子《闲情记美》倒更像散文一些。

札记:可参读。

P2 原文:一般来说,我喜欢朴实一点的“有话好好说”的文章。我认为深入浅出是上乘,如果引经据典,也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我觉得这方面的典范之一,是杨绛的白话文,自然而清丽。还有冯友兰,他的白话文和文言文都是上乘,能把高深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是真正的深入浅出。而几篇著名的文言文(如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以古文写当代事,用典之恰当,对仗之自然,令人叫绝。这才是大散文家。

札记:杨绛先生的文章,准备先从这两篇读起:《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冯友兰的还待了解。

P6 原文:现在还有一种误区,就是把制度和法律应该承担的问题让文化来承担。

札记:人们无法对一些制度问题直接提出意见,转而借助于文化,而文化尚有颇多禁忌,让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自觉,而不自觉者唯隔洲搔痒,却只是蚊蚋之声于百步之外。但即使文化自由开放,又会形成怎样的局面。文化一样能被操控,人们需要面对更多的分析与判断,当然各种智慧也随之提升。如能有这样一种理想,让我当一个平和的愚昧之人,而不是做一个疲惫的聪明斗士。这还需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去解决。

P8 原文:其实归根结底,现在强调“有特色”的价值观,实际还是制度问题。我想不出来为什么自由、民主、人权只能属于西方,中国人——确切地说,中国大陆的人——就不配享有?说穿了,抵制所谓“西化”,实际上抵制的还是某种制度,不过拿文化说事儿。

札记:我们享受的是“有特色”的自由、民主、人权,这种特色恐怕要长期持续下去,只不过味道不会一直这么浓。

P8 原文:我基本上同意钱理群教授对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的忧思。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青年人太多实用主义、太少理想主义的问题。
总之,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各个方面把青年学子引向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种精明、实用的取向。

札记:装睡的人和睡着的人都不容易叫醒,即使觉醒了,能轻易甩开这只手吗?很多人能做个好梦恐怕已经不错了。

毕生的追求:学识、启蒙与独立之精神

P10 原文:本文根据2011年接受在美国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历史评论》(Chinese History Review)访谈整理而成。

札记:有机会找找这本杂志看看。

P23 原文:我自认为《冷眼向洋》是我目前为止的学术代表作。

札记:有机会看看。

P24 原文:我采用的方法是观察20世纪美国如何在两种动力之间取得平衡,这两种力量都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人类基本诉求,一种是发展,另一种是平等。

札记:中国现在既缺发展,更缺平等,这两者前进速度差异太大,如果现在不主动争取平衡,那么等来就是暴力式平衡。

P27 原文:在学术领域,我必须承认,在发展新的、分析性的和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方面,我们中国学者需要向我们的美国同行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但双方也许都有同样的缺陷,那就是说,对那些同当前政治和经济问题没有明显关联的题目缺少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札记:学术在各国都在变得更肤浅,这也许是受物质文明的侵蚀,但人的意志为何如此脆弱。

P30 原文:但我属于当时的少数派,我不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中学者能够对政策制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即便是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
我认为学者在中国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公众知情,从长远看,这样的公众也许反过来会对决策圈子有某种正面的影响。我把这种影响称为“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s)。

札记:能做到不货帝王家已属不易,引导公众知情更是艰难,但公众知情后又做如何选择。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P 原文

札记

上一篇:空虚与虚空


下一篇:闲谈录

查看评论